如何克服閱讀困難,開啟我的中年持續學習的心路歷程

by 小馬哥

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閱讀常常被視為一種開拓眼界和增進思考的有效途徑。

對於許多中年男人來說,面對中年危機的挑戰,持續學習顯得尤為重要。

然而,不少人卻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困難重重,不知從何開始,甚至在嘗試後也難以堅持下去。

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,因為閱讀就像運動一樣,知易行難。

初次閱讀的挑戰

回想我開始閱讀的時候,其實也遇到了一些困難。

當年我在學校的成績並不太理想,面對厚厚的書本時,往往難以集中精神去閱讀,尤其是當書中文字密密麻麻的時候,更是讓人感到相當困擾。

我認為,這種情況與許多人相似,源於童年時期在學習過程中的經歷。

由於需要應付考試,我們被迫去閱讀,久而久之,這種壓力使我們失去了對閱讀的熱情與動力,甚至影響了我們的閱讀能力。

我不會刻板地要求自己務必把每本書看完,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吸收有用的知識與觀點。

我的閱讀旅程

我的閱讀之旅始於書店。每次走進書店,彷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。

我喜歡在書架間漫遊,隨意翻閱,留意那些暢銷書籍,了解當時流行的趨勢。這種輕鬆的氛圍讓我逐漸愛上閱讀。

閱讀的目的

與他人不同的是,我並不會強求自己必須完整閱讀每一本書。這種「不同」反而成為我持續閱讀的關鍵所在。

對我來說,閱讀的目的往往是尋找答案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只需要一小段啟發,就足以讓我重新思考,並據此改變。

沉沒成本效應

許多人在購書後,會堅持將每一頁都讀完,即使發現內容不合胃口也要硬著頭皮看下去。

這種行為與沉沒成本效應息息相關。我們因為已經花錢買了書,就覺得必須「物盡其用」,即使閱讀過程中感到乏味或困難,也要強迫自己繼續。

這種心理負擔不僅會讓我們對當前的書失去興趣,更可能打擊我們繼續閱讀其他書籍的動力。

這種情況就像是在餐廳點了一份不合口味的餐點。我們明知道食物不好吃,卻因為已經付了錢而勉強自己吃完。

這不僅無法獲得應有的營養和享受,還可能讓我們對用餐這件事產生負面情緒。

如何擺脫這種心態?

  • 重新定義”價值”:書的價值不在於是否讀完,而在於能否帶給我們啟發和樂趣。
  • 給自己選擇的自由:如果一本書不適合現在的你,可以先擱置,未來再重新嘗試。
  • 培養”品嚐”能力:就像品酒一樣,學會快速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自己。

與書本邂逅

在書店裡,我總是與書籍展開一場美妙的邂逅。

如果封面或書名吸引我的注意,我會首先快速瀏覽書籍底部的總結要點,確認是否有我感興趣的內容。

有時候,暢銷書的序言或評論會由知名人士撰寫,這不僅增加了書籍的可信度,也激起我對內容的好奇心。

選擇閱讀的書籍時,我會特別注意書籍的排版和字體。若一本書的排版過於密集或內容過於深奧,往往會讓我感到吃力,甚至失去興趣。

閱讀方法

在探索書籍的過程中,我通常會快速查看目錄,直接尋找我感興趣的章節。

當我看完一個章節後,會不斷在目錄和各章節之間游走。

這樣的習慣讓我能夠靈活地在書籍中尋找那些真正吸引我的內容。

不可否認的是,有些時候某些內容可能並不符合我的興趣,或者是跟我之前閱讀過的書籍重複,因此我會選擇跳過,避免浪費時間。

珍惜每一分時間

在中年階段,我們的時間變得愈加寶貴。

因此,我希望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吸收最多的知識。這樣的閱讀策略讓我能夠更有效率地進行學習和成長。

有些書的內容讓我覺得值得一看再看,或是具有價值需要從頭到尾仔細閱讀時,我會選擇將其買回家,進一步深入閱讀。

在這個過程中,我不僅僅是在閱讀,更是在為自己的中年人生積累寶貴的精神資源。

與朋友分享的閱讀習慣

每當我與朋友提及我的閱讀習慣時,他們總會好奇我在讀些什麼書。

老實說,我幾乎什麼書都讀,包括科學、航天科技、心理勵志、西方歷史、地緣政治、哲學、投資、經濟、育兒、兩性關係以及本地文化等等。

這些多元的題材讓我在中年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靈感與啟發。

開放思維的必要性

不過,我也必須承認,有些類型的書籍,如小說和中國歷史書籍,我真的沒怎麼看過。

過去,我的閱讀範疇較為狹窄,但現在我努力去涉獵各種題材,希望能讓自己的思維更加開放,接受來自不同角度的意見。

同時,我不想限制大腦接收某一方面的資訊,因為透過閱讀不同題材的書籍,可以有效避免思考上的盲點。

思考與記錄

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會不斷思考書中內容與自身問題的聯繫。

過去我習慣依賴記憶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記憶往往會模糊。

因此,我會將重要內容記錄下來,甚至用手機拍攝或語音轉文字的方式在閱讀時將筆記整理。

這不僅有助於我回顧所學,還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,幫助他人。

建立閱讀習慣

我經常強調,閱讀就像跑步一樣,最重要的是發現其中的樂趣和意義。正如跑步能讓我們保持身體健康,閱讀則能滋養我們的心靈和智慧。

  • 小步前進,收穫巨大:即使每次只閱讀一小部分,長期堅持也能帶來豐厚的回報。
  • 複利效應:慢慢建立習慣,享受知識積累帶來的長遠複利效應。

對於我們這些忙於工作和家庭的中年男人來說,要建立閱讀習慣,首要任務是降低開始的門檻:

  • 從書店開始:偶爾逛逛書店,瀏覽新書,可以激發閱讀興趣。
  • 一頁足矣:每天只閱讀一頁,也是邁出重要的一步。
  • 循序漸進:慢慢增加閱讀量,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。
  • 選擇合適的書:避開過於深奧的書籍,以防產生挫敗感。

享受閱讀,而非完成任務。記住,閱讀不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:

  • 保持新鮮感:嘗試不同類型的書籍,保持閱讀的趣味性。
  • 不強求: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看完整本書。
  • 自由選擇:根據興趣和心情選擇閱讀的內容和數量。

電子書適合我嗎?

有朋友問過我:「你覺得電子書好用嗎?」確實,電子書有其獨特的優勢:

  1. 便攜性:輕便易攜,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。
  2. 容量大:一部電子閱讀器可以儲存成千上萬本書。
  3. 功能多樣:可以做筆記、標記重點,甚至直接搜索內容。

我曾經去過店鋪,親自體驗了電子閱讀器。不得不說,那種感覺確實很特別。能夠輕輕一點就翻頁,還可以隨時做筆記,這些功能確實很吸引人。

然而,經過一番思考和嘗試,我發現電子書並不太適合我的閱讀習慣。原因如下:

  1. 閱讀方式的差異:我並不是按部就班地從頭到尾閱讀每一本書。
  2. 靈活性需求:我喜歡在目錄和內容之間來回翻閱,這在電子書上操作起來不太方便。
  3. 觸感的重要性:對我來說,翻動實體書頁的感覺是無可替代的。

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都不盡相同。對於我來說,實體書更能滿足我的需求。

它讓我能夠自由地在書頁間穿梭,享受閱讀的樂趣。

結語

閱讀不僅是知識的吸收,更是思維的鍛煉。

在面對中年危機的時刻,持續閱讀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,並找到人生的意義。

如果你也希望改善自己的閱讀習慣,不妨試試我分享的方法,展開你自己的閱讀之旅!

中年 健康 大腦 學習 家庭 寫作 心態 成長 理財 閱讀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