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入中年,我經常思考,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時間和資源,去回饋社會,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。
這不僅是個人責任,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。
目錄
定期捐血與器官捐贈的實踐
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有定期捐血的習慣。
其實,很多年前,我已經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。這份承諾,源於我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他人命運的關懷。
我相信不少中年人也有這樣的意願,只不過,可能因為缺乏急切感,或是覺得麻煩而未曾付諸行動。
這種心態其實是可以改變的,尤其是在我們面對人生的轉折點時,更應該反思自己的社會責任。
器官捐贈與生命的延續

社會上曾經對器官捐贈出現反對聲音,擔心跨境人體器官捐獻互助機制。
但我個人認為,生命無分國籍,器官最終都係用來救人命。家家有求,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。
器官捐贈是真正的「遺愛人間」。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,仍然可以用我們已經冇用的器官去延續他人的生命。
這不僅是對生命的延續,更是對其家人及朋友一份無形的影響。
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連鎖反應
我發覺有趣的是,當接受捐贈的人重獲新生後,他們會感謝這個世界,並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,讓這份愛繼續延續下去。
這樣的連鎖反應,讓我深信每一個小小的善行都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。
香港的器官移植現狀
在香港,每天有超過兩千名病人在等待器官移植。每次看《鏗鏘集》這類社會議題的節目,我經常會看到有關器官捐贈及其家人的故事。
這些故事讓我感受到一種無奈,因為等待換肝、換腎、換心的時間數以年計,無數人等不到而失去生命。
特別是有些時候,即使病人生前已經登記器官捐贈,他們的家人也未必會同意捐贈。
這樣的矛盾,讓我更加理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。
器官捐贈聯絡主任的挑戰
醫管局有負責的器官捐贈聯絡主任,他們的工作是在得知有人死去而生前已登記器官捐贈後,迅速聯絡家人,講解及協調器官捐贈的事宜。
然而,當時家人正處於悲痛中,情緒低落,這樣的情況下去談論捐贈,的確非常艱難。
整個過程爭分奪秒,器官如果放得太久,就會失去作用。
人生的無奈正是如此,因此,我決定去登記做器官捐贈者,將自己的信念付諸行動。
影響我的電影體驗
在一次飛機上,我被一部名為《世上只有爸爸好》的電影深深吸引。
作為一個爸爸,看到這個電影名我就忍不住想去看。
從未想過這部電影會令我感動到淚流滿面,對我影響深刻,至今仍然記憶猶新。
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貨車司機全叔的故事。
全叔在妻子去世後,與獨生子聰仔的關係漸漸惡化。聰仔對攝影充滿熱情,但卻得不到父親的認可,兩人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。
故事的轉折與啟示
故事的轉折發生在一次爭吵後,聰仔離家出走,最終不幸在車禍中身亡。
全叔得知兒子簽署了器官捐贈協議後,心中充滿懷念,決定私下找偵探去尋找聰仔的三位器官接受者。
透過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希望,彌補自己心中的遺憾,這樣的情感讓我深受感動。
最終最感人的一幕是,原來一直幫全叔找其他兩位受贈者的私家偵探,實際上也是其中一位受贈者。
這個故事讓我更加思考器官捐贈的意義,並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行動,去影響更多的人。
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中年階段,我們不妨反思自己的生活,尋找回饋社會的方法,讓生命的意義得以延續。
https://www.organdonation.gov.hk/tc
- 教育制度的反思與未來:作為家長的我如何重新看待教育,及小朋友未來所需具備的11個重要能力
- 我的十歲小朋友透過投資麥當勞股票到比特幣,從而認識商業世界運作
- 人際關係斷捨離:告別煩惱,擁抱自在人生
- 誰偷走了我的時間? 我的七個中年工作術及時間管理技巧
- 中年理財秘笈:利用借貸+富途現金寶,低風險創造被動收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