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制度的反思與未來:作為家長的我如何重新看待教育,及小朋友未來所需具備的11個重要能力

by 小馬哥

回顧我自己的讀書經歷,教育似乎並沒有對我的人生帶來很多的幫助。

跟很多人一樣,多年來我花了大量時間學習及背誦一些現在看似無用的知識,為了換來一張大學畢業證書,僅僅成為求職的入場券。

到我現在已經在社會工作了快將二十年,小時候所學習的知識,就好像對個人的發展及成長毫無實質意義。

初為人父的傳統教育觀

成為家長後,我一度沿襲了原生家庭的教育理念,認為孩子應該努力讀書,將來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。

這種觀念與上一代的期望如出一轍:通過學歷,用勞力來換取收入,然後節儉存錢,買房結婚,過著大多數人都在過的生活。

當兒子還在幼稚園時,並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,所以我覺得原來的教育方式沒有什麼問題,也不會想這個教育制度是否譆適合自己的小朋友。

然而,當他進入小學後,特別是高小,學業逐漸繁重,學校對兒子在校的行為的一些要求,開始影響家庭和諧以及他個人的發展,我的觀點開始改變。

這兩年來,我閱讀了許多關於教育的書籍,並在家庭中積累了不少對育兒的體驗,我越來越意識到教育對孩子未來的重要性。

我開始不想讓他浪費寶貴的時間,去背誦一些對未來沒有幫助的知識,只為了應付考試,以至於未來的工作只可以有能力應付不斷重複的工作。

我也開始反思,教育制度應該是幫助孩子發掘自己的長處和興趣,而父母應該培養及鼓勵孩子追尋屬於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僅僅按照父母的期望去走上一條既定的道路。

現行教育制度的問題:停滯於工業時代的模式

現時的教育制度,毫無疑問仍是停留在上世紀的工業化模式。

這套制度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大量標準化的勞動力,以滿足工廠和企業的需求。

高度專門化的分工讓學生在學校中學習一模一樣的知識,並通過考試選拔出“能力高低”的人。

然而,這樣的教育方式,是否真的能幫助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中生存?

資本主義對教育的影響

在資本主義體系下,教育好像是被用作控制勞動力的工具。

資本家希望員工乖乖工作、不具備批判思維或反抗能力,這樣更便於管理。

然而,作為家長的我們,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部沒有思想的工作機器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

未來世界所需:培養孩子的關鍵能力

隨著時代變遷,未來世界更需要具備多元能力的人才,而非千篇一律的“好學生”。

以下是我認為孩子未來所需具備的11個重要能力,這些能力不僅關乎生存,更攸關他們未來創造價值和幸福感:

  • 創造力:
    • 重複而低價值的工作只會被工資比自己低的人,甚至是電腦程式及人工智能取代。
    • 例如在我現時的公司中,簡單的重複性工作都已交由電腦程式處理,或是外包給人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如菲律賓和印度。
    • 發揮大腦最大的用途就是創造力,而不是重複的工作。
    • 人類應該發揮大腦最大的潛能,創造新的事物和解決方案,以應對社會的挑戰。
  • 利用AI工具的能力:
    • 輝達,現時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,公司業務主要是提供訓練AI的芯片,他們的創辦人黃仁勳曾說過:
    • You are not gonna lose your job because of AI, you are gonna lose your job to somebody using AI
    • 這一點對我觸動很深,我們這一代也曾取代了只會使用舊工具的上一代,而下一代也將面臨同樣的競爭。
  • 溝通及表達能力:
    • 現在的孩子花更多時間對著屏幕,而不是與人交流,導致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薄弱。
    • 我在公司中發現,許多內部員工可能因為平常的工作不太須要跟人去溝通,他們甚至連基本的溝通及表達能力都很欠缺,而這正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。
  • 國際視野:
    • 在全球化時代,合作和競爭不再局限於本地,而是面向全世界。
    • 理解不同文化、熟悉國際事務,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至關重要。
    • 在我現時的公司裡,同事們來自世界各地,了解不同文化的運作方式,對於跨國合作尤其必要。
    • 國際視野更有助於了解及預測未來趨勢。
  • 獨立及批判性思考能力:
    • 這一代跟上一代比較,資訊量大了很多,並被媒體報導影響,市場上充斥假新聞、假資訊、似是而非的短片,都是為了吸引流量的資訊。
    • 教育讓我們信奉權威而不去批判性思考,再者媒體的演算法也會不斷被動地餵給資訊,而不是靠我們去找尋及思考過濾資訊,這大大弱化了我們大腦用意識去思考事情的底層。
    • 教育應該教會孩子如何過濾信息,培養批判性思維,而不是盲目相信權威。
  • 語言能力:
    • 在全球化底下,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
    • 作為香港人,我們語言上的優勢就是同時運用中文/普通話及英文能力,好像新加坡人一樣。
    • 如果時間許可,也可以讓小朋友從小學習多一重外語,例如西班牙文及法文等,從而覆蓋全球大部份的人口。
    • 訓練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除了是溝通用途外,語言,特別是中文的結構是非常複雜的,學習語言是訓練小朋友大腦成長的其中一個最好方法。
    • 我先前撰寫過一篇關於培養孩子英語能力的文章,可供閱覽。
    • https://hkmidlifediscovery.com/english-for-kids/
  • 解決問題的能力:
    • 現今社會資源比上一代多,很多小朋友都在父母照顧的溫室內長大而缺乏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    • 當我們長大後,要面對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問題,也需要透過解決社會上不同人的問題而創造價值。
  • 理財和財商知識:
  • 好奇心和求知慾:
    • 當擺脫考試壓力後,現時的我會為了滿足求知慾持續學習不同領域的新知識,訓練大腦,並以積極的心態追求個人成長。
    • 我親身了解到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於我的生活及成長有多大影響。
    • 我先前撰寫過一篇關於自身學習過程的文章,可供閱覽。
    • https://hkmidlifediscovery.com/learning/
  • 成長思維而非固定思維:
    • 成長思維(Growth Mindset)是指個體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、學習和經驗不斷提升。
    • 讓小朋友有這種心態可以促使他們勇於接受挑戰,並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來提升自己成長。
  • 時間管理能力和專注力:
    •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專注力成為一項稀缺資源。
    • 學會管理時間和保持專注,將成為未來成功的關鍵。
    • 我先前撰寫過一篇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,也可供閱覽。
    • https://hkmidlifediscovery.com/time-management/

家長對教育和選校的看法

相信大多數家長,都是依據自身經驗或上一代的教育方式為孩子選擇學校,以學歷而非知識作為第一份工作的入場券,我自己也曾如此。

成長後,無論自身經驗或朋友的經歷,都讓我們明白高學歷並不能保證未來生活,低學歷也不一定代表失敗。

讀書只代表一條較易預測、較保守和安全的道路。由於多年來這是主流的道路,家長傾向以保守的方式培養孩子。

我現在有時候會很讚嘆,十分佩服那些將孩子送往華德福或蒙特梭利學校的家長,他們不介意孩子在幼稚園和小學階段的學業表現,因為這些學校不強調寫字和考試。

為什麼這一代孩子需求不同?

如同我的原生家庭,上一代的家庭資源匱乏,他們的人生目標是求生存,對大多數上一代而言,讀書是唯一的選擇。

而我們這一代的目標,就是透過努力而改善生活品質。

現今孩子物質生活富足,對物質追求較低,更重視心靈滿足、自由和自我認同。

所以透過讀書去改善生活這個概念,對他們來說並不足以成立來推動他們學習。

提升小朋友學習動機: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

要了解如何提升小朋友的學習動機,可以了解一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(Maslow’s hierarchy of needs)

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·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一個重要心理學理論,旨在解釋人類的需求和動機。

這理論將人類需求分為五個層次,通常以金字塔形式呈現,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的自我實現需求:

  • 1. 生理需求:
    • 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,包括食物、水、睡眠和生存等。
    • 只有在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後,其他層次的需要才會變得重要。
  • 2. 安全需求:
    • 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,人們會追求安全感,包括身體安全、財產安全和健康保障等。
  • 3. 社交需求:
    • 這一層次涉及人際關係和歸屬感,例如友誼、家庭和社會認同。
    • 當前兩個層次的需要滿足後,人們會尋求與他人的聯繫。
  • 4. 尊重需求:
    • 包括自尊和他人的尊重。
    • 人們希望獲得成就感和社會地位,這一層次的滿足有助於提升個人的自信心和對社會的熱情。
  • 5. 自我實現需求:
    •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求,指的是實現個人的潛能和抱負。
    • 當前面四個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,人們會追求自我成長和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。

學習的意義和人生的意義

對於小朋友來說,最基本需求要先被滿足,要有足夠的睡眠、玩樂時間、要有朋友一起玩、要有社交、要有朋輩之間及父母的愛護,理解和尊重。

到他們建立了自我價值後,才會想去追求更高層次的主動學習、挑戰自己、改變世界、貢獻社會等等。

同時,要讓他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去貢獻這個世界,他們的能力對於這個社會是有幫助,小朋友才會願意去服務其他人,而不是讓人服務他。

我認為做義工為社會服務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工作,讓他們了解一些比自己條件比較差的家庭,而自己有能力去幫助他們,培養感恩、知足,及動力學習去改善及改變社會。

香港教育制度下的抉擇:為孩子尋找最適合的學習之路

孩子的教育,牽動著很多家庭的未來與和諧。從幼稚園開始,家長們便踏上了一條充滿抉擇的道路:

  • 本地學制還是國際學校?
  • 普通學校還是名校?
  • 本地升學還是海外留學?
  • 是否要鋪路安排孩子進入外國名牌大學?

這些問題,都影響著我們最初為孩子選擇學校的類型和方向。

本地教育制度下的挑戰與反思

我的孩子自兩歲開始便在學之園就讀PN,之後升讀一所直資一條龍全英文小學。

雖然這不是一所名校,但這所學校擁有不少外國學生,採用小班教學,小一課程開始已經有西班牙語及法語等外語學習,並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,也沒有呈分考試,大多數學生可以原校直升中學。

表面看來,它符合許多家長對理想學校的期待,我最初也如此認為。

然而,隨著孩子升上高小,我發現他的生活漸漸被繁重的功課、默書、測驗和考試所淹沒。

他原本活潑好動、熱愛表達、不喜墨守成規的性格,開始被學校的要求所扭曲和壓抑。

他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,有次甚至問我的太太:「是不是要我在學校shut up,做個隱形人?」

太太無奈地說:「有時候就是需要這樣。」

這讓我開始反思,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真的適合他?

我曾讀過一本由脫北者所寫的《我要活下去》,講述了作者與母親逃離北韓的艱辛旅程。

書中作者曾經描述了北韓的教育,對我很是深刻,她說:

在北韓,什麼都要死記硬背,大多數時候每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。

很難會聯想到,香港的教育制度及方針竟然跟北韓這個獨裁國家一模一樣。

西方思想與本地教育制度的碰撞

由於我長期在跨國企業工作,我的教育理念深受公司的西方企業文化及思想影響,注重開放、多元,尊重和溝通。

我鼓勵孩子挑戰權威,不盲從父母和師長。

我曾讓兒子觀看這個愛因斯坦在課堂上挑戰老師權威的影片,讓他明白即使是權威,也並非永遠正確,這帶給他很深刻的印象。

我慢慢開始擔心香港的教育制度正在扼殺他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。

直資學校:並非完美的解決方案

許多中產家庭選擇直資或私立學校,希望孩子能在更彈性的課程和豐富的課外活動中發展個人興趣。

然而,香港本地課程最終仍以DSE為目標,無法擺脫考試制度的束縛。

家長追求DSE高分,學校便會增加功課、默書、測驗和考試的頻率和強度。

即使低年級沒有考試測驗,也只是短暫的輕鬆,之後的學習壓力便會排山倒海而來,讓孩子和家長都疲憊不堪。

孩子連基本的玩樂和睡眠時間都被剝奪,在這樣的環境下,如何能激發學習的動力?

教育制度的本質:篩選

世界各地教育制度的本質,都是透過考試篩選能力高低的人才,並分配教育資源。

從幼稚園開始,教育制度就開始篩選,選擇有資源的家庭。

在職場上,我們也使用不同的KPI來評估員工的表現,就像我作為銷售員,業績就是我的KPI。

我曾看過這個麥明詩的訪問,她自認是考試機器,也認為考試制度的本質就是篩選。

她認為學習的內容或許沒有太多實際用途,但考試制度能訓練學生的韌性和毅力,讓他們學會持續地做一件事。

Happy School:理想與現實的差距

我知道許多家長,其實都渴望為孩子找到一所Happy School,但Happy School是否真的符合家長的需求?

家長一方面不希望孩子承受過大的學業壓力,另一方面又擔心學校的DSE成績和Banding。

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學生成績往往需要靠不斷操練才能提高。

如果學校減少默書測驗,家長又會擔心孩子的成績跟不上,影響DSE表現。

家長們能否接受孩子在學時間只是取得一般成績,甚至無法升讀大學?

能否接受孩子快樂的學習旅程,以及培養軟技能比學業成績更重要?

如果學校真的不太重視學業,家長又會擔心學校的學生圈子質素,擔心孩子會受到負面影響,很是兩難。

國際學校:另一個戰場

許多家長會因而選擇國際學校,可能因為不喜歡DSE和本地課程,認為本地課程是填鴨式教育,讓孩子背誦許多無用的知識。

他們希望IB課程能開闊孩子的視野,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軟技能。

然而,許多國際學校的初中階段並非採用IBMYP (Middle Years Program) 課程,而是舊式英制的IGCSE課程,這仍然是一個以學科為主的課程,需要透過考試測驗來讓學生在初中打好基礎,為IBDP (Diploma Program) 的考試做好準備。

很多家長,包括我自己,也有誤解認為IBDP的考試比DSE容易,但當我嘗試了解多一點關於IB課程的內容,其實對於很多的學生來說,IBDP甚至會比DSE更加吃力。

因此,從本地學校轉到國際學校,只是從一個戰場轉移到另一個戰場。

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學習模式,才能做出最適合的選擇。

如果孩子適合單向的學習模式,或者對於偏科,只是對於某些科目比較強,那麼DSE制度可能更適合他們。

結語

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,絕不應該與成績掛鉤。

無論成績好壞,都不應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愛與支持。

相比之下,我們更應該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身心健康,而不是一開口就問:

「做完功課了嗎?溫書好了嗎?」

這樣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壓力。

試想一下,作為成年人,如果我們的上司只會不斷追問:「這個做了嗎?那個完成了嗎?」卻從不關心我們在公司未來的發展與成長,我們也會覺得不是味兒。

基於這樣的感受,我常常要提醒自己,要以關愛,尊重及理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,真正關注他們的幸福與成長。

中年 健康 大腦 學習 家庭 寫作 心態 成長 理財 閱讀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